株洲村卫生室:从“鸡肋”到村民“首选”的蝶变
红网时刻3月14日讯(通讯员 刘琼 李欣钰)“新修的村卫生室宽敞明亮、设备齐全,如今,在这里看病,成了我们的首选。”3月8日,在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八团乡麦庄村卫生室,67岁村民周良冬一边输液,一边悠然地看着电视。
曾几何时,由于村医素质低、诊疗设备简陋,村卫生室成了“鸡肋”,村民生病后面临“两难”——到城里看病不方便,到村卫生室看病不放心。从“鸡肋”到“首选”,折射出株洲近年来深化农村医改取得的实效。
卫生室标准化建设,“颜值”升级
3月6日,春风拂面。走进株洲县渌口镇松西子社区,青山绿水间,一栋灰瓦白墙的建筑特别打眼,占地约200平方米的村卫生室就设在其中。
“我们这,药房、诊断室、治疗室、留观室,一应俱全。”44岁的村医晏旭领着记者四处参观,言语中有些骄傲。
晏旭是本地人,1996年,从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,回乡当了名村医。
“以前看病是家用诊所,听诊器、体温计和血压表‘老三样’。”晏旭介绍,2011年,政府出资对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建设,对业务用房面积、分室设置等进行了升级。去年,还免费配备了健康一体机,集测血压、血糖、尿常规、心电图、心率等功能于一体,只要通过网络上传数据,就能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,更新体检数据。
“环境好了,看病按流程来,规范多了。”晏旭喜欢这个“新家”。村民们也乐意来这里。
“现在看病省心多了。”家住松西子社区沙塘组的刘芳珍今年68岁,患有糖尿病。她告诉记者,以前觉得村卫生室诊疗设备简陋,看病都专程跑到市里的医院,来回折腾几个小时。如今,新建的村卫生室条件好,只需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。
数据反映了变化。据统计,如今,松西子社区卫生室年接诊3000人次,相较于标准化建设之前,就诊人数增长近三成。
像松西子这样的标准化卫生室,株洲已建成884个并投入使用,尤其是166个贫困村实现了“全覆盖”。
村医“订单式”培养,队伍升级
一直以来,半农半医,、年龄结构老龄化是株洲村医队伍的主要特点。“老的干不动,新的不愿来。”为此,个别行政村甚至出现了“空壳”卫生室(站),导致乡镇卫生院只能定期派人去村里巡诊。
这样的尴尬局面在近几年发生了变化。
再过3个月,完成在医院的实习任务后,28岁的林敏就可以结束自己的3年“乡村医生”培训课程。只要顺利通过考试,她将取得“乡村医生证”,持证上岗,回村当一名村医。
林敏来自醴陵市浦口镇李洲村,父亲是村里的“赤脚医生”。大学毕业后,林敏就结婚生子,成为全职太太。眼看父亲已年过六旬,村卫生室需要接班人,在家待业的林敏动心了。
2015年,得知株洲市定向培养“乡村医生”,她赶紧报名参加。经过两年的理论学习和一年的临床实习,即将学成归来的林敏还为自己定了个小目标:“争取明年再考个助理医师证,提高自己的含金量!”
株洲市卫计委妇基科科长尹湘秦介绍,早在2014年,株洲就启动了乡村医生的“订单式”培养计划,即由财政出资,选择一批符合条件,且志愿扎根本人户籍所在地村卫生室从事村医工作的年轻村民,进行为期3年的“定向培养”,结业后返村成为村医。截至目前,株洲已定向培训村医100余名。
“随着这批新鲜血液的注入,株洲的乡村医生队伍将焕发生机。”尹湘秦说。
向“家庭医生”转变,服务升级
“您的血压有点高,要记得按时吃药,注意休息。”3月9日,在醴陵市嘉树镇嘉树村,42岁的村医荣建良手提药箱,对村民刘首建进行上门问诊。
“只要一个电话,村医就会上门服务,真方便。”送走荣建良,68岁的刘首建满脸笑容。
嘉树村有1697人,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172人,有高血压患者101人,、糖尿病患者38人,、严重精神障碍患者8人,这些人是荣建良的重点服务对象。
近两年,株洲大力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,村卫生室的定位从“治病为主”向“预防为主”转变。像荣建良一样,不少村医已悄然变成每个村民的“家庭医生”。
给全体村民建立健康档案、给65岁以上的老人每年进行一次体检、对慢病高危人群进行筛查、首次干预、随访……村医由原来的等病人上门转变为主动上门服务,真正成为村民健康的“守门人”。
职能的转变也让村医的收入有了更好的保障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,村医提供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,就能获得相应的财政补贴,村医完成签约服务好的年收入可稳定在5万元左右。
“待遇有了保障,干劲也更足了。”提及未来,荣建良满怀憧憬。
- 株洲村卫生室:从“鸡肋”到村民“首选”的蝶变 (2018-03-14 10:32:52)
- 株洲市芦淞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走进计生特困家庭 (2018-03-14 10:26:53)
- 株洲芦淞区开启产业项目建设年征程 (2018-03-14 09:04:50)
- 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办案常态化促案件质效 (2018-03-13 16:52:18)